国家重点支持国家级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四川省
企业技术中心
“双软企业”
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强化职教学科建设 助推高质量发展

  • 分类:新闻资讯
  • 作者:邵建东 韦清
  • 来源:《中国教育报》
  • 发布时间:2021-12-14 17:57
  • 访问量: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占据高中及以上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伴随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推进,迫切需要厘清职业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提升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全面加强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为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和内涵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职业教育学的主要特点 一是学科定位应用性。职业教育学的研究问题与学科建设均以服务一线实践和政府决策为目的。当前,该学科下设研究方向逐渐丰富完善,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原理、比较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政策、职业教育心理学等。其中,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成果显著,代表成果有“学习领域/行动导向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项目课程”等。课程理论相关研究对于职业院校“双高计划”、国家示范校等系列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此外,近年来,职业教育教材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这为提升一线教学质量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是学科领域跨界性。职业教育学所采用的视角、方法和框架体系主要从普通教育学演绎而来,但伴随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其研究问题的日益复杂,聚焦的问题与教育现象、经济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哲学现象等密切相关,需要从跨学科视角来协同解决。基于此,职业教育学的研究理论基础囊括了教育学、心理学、劳动经济学、技术哲学、社会学、职业科学等多学科;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不局限于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而是更加多元,例如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等;研究方法不局限于文献和经验的方法,而是综合借鉴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开启了基于证据的学术研究,研究的科学性大幅提升。 三是学科边界模糊性。基于国际化的视角来审视职业教育学,可以发现其学科边界模糊。各国因其文化背景与学科历史不同,职业教育学科的范围也有较大不同。以美国为例,美国以生涯技术教育取代职业技术教育,其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也与职业技术教育高度相关,二者统称为劳动力教育。此外,美国工程教育与技术教育中研究的许多问题,也和我国职业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高度相关,例如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等相关问题。对于日本而言,则有必要关注其研究企业内教育的专家,否则不能全面把握其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状况。   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科认同存在危机。职业教育学发展至今,其研究的基本逻辑虽然开始了从概念到理论体系的探索,但占主导地位的仍是“问题逻辑”。按照传统学科标准,职业教育学尚未形成公认的独特研究对象,尚未聚焦核心且逻辑清晰的理论体系,缺乏学科独有的研究范式,忽视职业教育自身特点,没有形成特有的“理论模型和框架”。职业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即现实中的教育学)有着平行的、各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但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的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只是在一级学科“教育学”下设二级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2009年修订的第二版保持不变,这限制了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 二是学科特色还较缺乏。学科自觉性欠缺,过度关照国外研究理论和实践,忽视中国国情,导致根植中国大地的职业教育问题无法有效解决,无法创建属于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学;遵循普通教育的理论体系,模仿教育学一级学科,学科本体发展缺乏特色,甚至将职业技术教育学窄化为“职业学校教育学”,发生在学校场所之外的职业教育问题被忽视;学科研究受政策导向的影响严重,忽视学理性,缺乏严密论证,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逻辑和具体运作缺乏必要的解释力,不利于职业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 三是学术机构被边缘化。在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授权点的老牌师范大学或综合性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由于师资短缺、招生指标少等因素,发展式微,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在拥有职业技术教育学二级学位授权点的行业类高校,受“双一流”建设以及一级学科授权审核的影响,由于学校没有申请到教育学一级学科,导致学科带头人流失甚至二级学科被取消;有实力建设职业教育学的工科类高校和职业师范院校,由于教育学科的不健全和整体实力不足,短期内也很难申请到职业教育学的博士点或硕士点,从而导致科研团队的边缘化、学术骨干的流失。 四是人才培养多维挑战。当前,我国逐步形成“学士—硕士(学术+专业)—博士”的纵向职业教育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但职业教育学的人才培养,尤其是研究生培养的规模与质量还存在诸多挑战。一方面,生源结构不合理。现有生源的学科背景以教育学、外语等人文社科专业居多,理工科生源较少,而且大部分攻读“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生都出自普通教育培养体系,对职业学校和学生缺乏了解,同时也缺乏必要的职业教育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趋同。大部分学校采取纯理论型培养模式,而且研究方向更侧重于职业教育宏观层面。与工程、技术联系更为紧密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人才匮乏。部分有工科背景的,如从中职学校招来的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的专业课教师,在读期间也按照学术型硕士进行培养。   强化学科建设的对策 一是建设一级职教学科,探索特色发展逻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下,如果仍然将职业教育及其相关学科的建设置于普通教育学学科之下,实则是一条悖论。因此,要把“职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学科门类或交叉学科门类(2020年新增设)中的一级学科,下设职业教育史、职业教育原理、职业心理学、职业社会学、职业教育管理学、职业教学论、比较职业教育学等二级学科;立足本土,总结凝练本土已有的职教理论基础,适当借鉴国外先进理论与经验,在全球语境中探寻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逻辑,进而创生中国范式;坚守实践立场,把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和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促进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交互生成,进而形成职业教育实践的话语权,真正使职业教育学成为教育实践者所重视并信服的学科。 二是加强系统理论研究,完善外在制度规范。一方面,职业教育学科不断提升学术水平的关键是要从观点研究转向理论研究,逐步聚焦和深化,形成理论体系并加以巩固。因此,有必要在学术界达成共识,积极倡导开展有深度、有积淀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构建学科内外建制的互动机制。在促进内在知识体系的发展和理论体系构建的同时,提供专业研究机构、学术交流平台和资源的支持。例如,建立各类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成立全国职业教育学学科点联盟,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孕育;建立职业教育研究刊物的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学术评审机制与质量保障制度;完善职业教育研究学术规范等。 三是彰显人才培养特色,促进学科融合发展。在“双高计划”建设和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学应借助各个学校的独特资源优势,与相关特色专业实现交叉融合式发展,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实现学科发展的双赢。其一,在学科定位方面,根据各个学校的特色,将目标定位于培养行业类职业教育研究型人才。其二,在学科招生方面,职业教育学二级学科应放开招收人工智能、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专业领域的学生,拓展学科人才培养结构。其三,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应建立职业教育学院和其他专业学院协同培养的立体式框架,充分利用教育学以及其他专业学院的师资、实训设施甚至合作企业等优势资源,助推研究生的复合式成长。   作者:邵建东 韦清 来源:《中国教育报》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占据高中及以上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伴随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推进,迫切需要厘清职业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提升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全面加强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为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和内涵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职业教育学的主要特点

一是学科定位应用性。职业教育学的研究问题与学科建设均以服务一线实践和政府决策为目的。当前,该学科下设研究方向逐渐丰富完善,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原理、比较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政策、职业教育心理学等。其中,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成果显著,代表成果有“学习领域/行动导向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项目课程”等。课程理论相关研究对于职业院校“双高计划”、国家示范校等系列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此外,近年来,职业教育教材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这为提升一线教学质量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是学科领域跨界性。职业教育学所采用的视角、方法和框架体系主要从普通教育学演绎而来,但伴随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其研究问题的日益复杂,聚焦的问题与教育现象、经济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哲学现象等密切相关,需要从跨学科视角来协同解决。基于此,职业教育学的研究理论基础囊括了教育学、心理学、劳动经济学、技术哲学、社会学、职业科学等多学科;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不局限于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而是更加多元,例如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等;研究方法不局限于文献和经验的方法,而是综合借鉴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开启了基于证据的学术研究,研究的科学性大幅提升。

三是学科边界模糊性。基于国际化的视角来审视职业教育学,可以发现其学科边界模糊。各国因其文化背景与学科历史不同,职业教育学科的范围也有较大不同。以美国为例,美国以生涯技术教育取代职业技术教育,其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也与职业技术教育高度相关,二者统称为劳动力教育。此外,美国工程教育与技术教育中研究的许多问题,也和我国职业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高度相关,例如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等相关问题。对于日本而言,则有必要关注其研究企业内教育的专家,否则不能全面把握其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状况。

 

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科认同存在危机。职业教育学发展至今,其研究的基本逻辑虽然开始了从概念到理论体系的探索,但占主导地位的仍是“问题逻辑”。按照传统学科标准,职业教育学尚未形成公认的独特研究对象,尚未聚焦核心且逻辑清晰的理论体系,缺乏学科独有的研究范式,忽视职业教育自身特点,没有形成特有的“理论模型和框架”。职业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即现实中的教育学)有着平行的、各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但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的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只是在一级学科“教育学”下设二级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2009年修订的第二版保持不变,这限制了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

二是学科特色还较缺乏。学科自觉性欠缺,过度关照国外研究理论和实践,忽视中国国情,导致根植中国大地的职业教育问题无法有效解决,无法创建属于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学;遵循普通教育的理论体系,模仿教育学一级学科,学科本体发展缺乏特色,甚至将职业技术教育学窄化为“职业学校教育学”,发生在学校场所之外的职业教育问题被忽视;学科研究受政策导向的影响严重,忽视学理性,缺乏严密论证,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逻辑和具体运作缺乏必要的解释力,不利于职业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

三是学术机构被边缘化。在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授权点的老牌师范大学或综合性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由于师资短缺、招生指标少等因素,发展式微,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在拥有职业技术教育学二级学位授权点的行业类高校,受“双一流”建设以及一级学科授权审核的影响,由于学校没有申请到教育学一级学科,导致学科带头人流失甚至二级学科被取消;有实力建设职业教育学的工科类高校和职业师范院校,由于教育学科的不健全和整体实力不足,短期内也很难申请到职业教育学的博士点或硕士点,从而导致科研团队的边缘化、学术骨干的流失。

四是人才培养多维挑战。当前,我国逐步形成“学士—硕士(学术+专业)—博士”的纵向职业教育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但职业教育学的人才培养,尤其是研究生培养的规模与质量还存在诸多挑战。一方面,生源结构不合理。现有生源的学科背景以教育学、外语等人文社科专业居多,理工科生源较少,而且大部分攻读“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生都出自普通教育培养体系,对职业学校和学生缺乏了解,同时也缺乏必要的职业教育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趋同。大部分学校采取纯理论型培养模式,而且研究方向更侧重于职业教育宏观层面。与工程、技术联系更为紧密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人才匮乏。部分有工科背景的,如从中职学校招来的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的专业课教师,在读期间也按照学术型硕士进行培养。

 

强化学科建设的对策

一是建设一级职教学科,探索特色发展逻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下,如果仍然将职业教育及其相关学科的建设置于普通教育学学科之下,实则是一条悖论。因此,要把“职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学科门类或交叉学科门类(2020年新增设)中的一级学科,下设职业教育史、职业教育原理、职业心理学、职业社会学、职业教育管理学、职业教学论、比较职业教育学等二级学科;立足本土,总结凝练本土已有的职教理论基础,适当借鉴国外先进理论与经验,在全球语境中探寻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逻辑,进而创生中国范式;坚守实践立场,把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和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促进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交互生成,进而形成职业教育实践的话语权,真正使职业教育学成为教育实践者所重视并信服的学科。

二是加强系统理论研究,完善外在制度规范。一方面,职业教育学科不断提升学术水平的关键是要从观点研究转向理论研究,逐步聚焦和深化,形成理论体系并加以巩固。因此,有必要在学术界达成共识,积极倡导开展有深度、有积淀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构建学科内外建制的互动机制。在促进内在知识体系的发展和理论体系构建的同时,提供专业研究机构、学术交流平台和资源的支持。例如,建立各类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成立全国职业教育学学科点联盟,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孕育;建立职业教育研究刊物的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学术评审机制与质量保障制度;完善职业教育研究学术规范等。

三是彰显人才培养特色,促进学科融合发展。在“双高计划”建设和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学应借助各个学校的独特资源优势,与相关特色专业实现交叉融合式发展,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实现学科发展的双赢。其一,在学科定位方面,根据各个学校的特色,将目标定位于培养行业类职业教育研究型人才。其二,在学科招生方面,职业教育学二级学科应放开招收人工智能、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专业领域的学生,拓展学科人才培养结构。其三,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应建立职业教育学院和其他专业学院协同培养的立体式框架,充分利用教育学以及其他专业学院的师资、实训设施甚至合作企业等优势资源,助推研究生的复合式成长。

 

作者:邵建东 韦清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关键词:

相关文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相关资讯

06/05/2024

2024年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运输类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报名渠道已开通!

根据教育部教师司《关于组织国家级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开展2024年培训的通知》(教师司函〔2024〕6 号)文件精神,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24年15个培训项目通过评审,已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提升中心”版块发布,欢迎各院校相关教师咨询、报名。项目具体情况如下:   项目介绍 铁路智慧检测监测技术骨干教师能力项目介绍,可进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查看项目详情,网址如下: 铁路智慧检测监测技术骨干教师能力提升(第1期)  https://teacher.vocational.smartedu.cn/h/home/qysj/xmxq/?id=850471921167740928 铁路智慧检测监测技术骨干教师能力提升(第2期)  https://teacher.vocational.smartedu.cn/h/home/qysj/xmxq/?id=850701123794345984   项目特色与创新 政策引领:紧跟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与铁路发展规划,增强教师对数智化转型的宏观理解与教学前瞻性。 产学研融合:深度整合基地与企业资源,实现理论知识与实战技能无缝衔接。 课程革新:倡导数智化教学理念,将新兴技术融入课程设计,提升教学效果。 校企互动:搭建校企合作研讨平台,共享师资,共谋实训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策略。   报名方式: 请各职业学校组织教师登录“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查看发布项目,完成校内报名,指定专人通过申报系统填报报名信息(登录名为学校标识码,初始密码为123456,登录后请及时修改)。 填报报名信息平台网址: https://org.teacher.vocational.smartedu.cn/admin/manage/center  报名成功并按期参加培训的学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发放国家级双师基地培训结业证书。   报名对象:职业院校骨干教师、专兼职教师、中层管理干部 报名时间:2024年5月15日—2024年6月11日 培训单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四川升拓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合作单位,组成项目培训共同体。 联系方式:培训项目具体联系人及电话:详见“开设培训班”表。“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联系人及电话:  刘训臣13643219139     李轶15132477046    
2024年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运输类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报名渠道已开通!
View Article

06/05/2024

辽宁省第二十一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道路与桥梁工程检测技术”赛项圆满落幕

5月16-17日,由辽宁省教育厅主办,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承办,四川升拓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辽宁省第二十一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道路与桥梁工程检测技术”赛项在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圆满落幕。     本次竞赛吸引了来自11所院校的共21支队伍参与竞技。为确保比赛能够井然有序地展开,主办单位精心策划的前期准备工作。在正式角逐前,所有参赛队伍完成了统一的报到程序,齐聚开幕式。此外,参赛者们还将对比赛场地进行实地勘察,以便更好地熟悉比赛环境。在开幕仪式上,四川升拓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代表将向选手们提供详尽的赛事说明,包括对整个赛事的流程、各项比赛的具体要求以及必须遵守的技术规范进行细致的讲解。这些信息对于参赛选手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们不仅确保了比赛的公平性,同时也帮助参赛者充分理解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需要达到的标准。每个队伍都将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最佳的状态迎接挑战。     本次比赛设计了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操作技能两大环节,旨在全方位地评估和展现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技术技能。在赛事的首日,即16日下午,参赛队伍在完成了必要的抽签分组和严格的检录程序后,便进入了紧张而充满挑战的理论考试阶段。这一部分的竞赛考察学生们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紧接着,比赛将进入更为关键的实践操作考试阶段。在这一环节中,参赛者将面临一系列具体的实操任务,包括钢质护栏立柱埋入深度的精确测定、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及钢筋间距的严格检测,以及混凝土结构厚度和内部缺陷的综合测定等。这些任务不仅要求学生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以实现高效准确的测量结果。   本次大赛通过竞赛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成效,为高等职业学校道路与桥梁工程检测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展示专业技能的平台,有利于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同时,通过竞赛为专业确定更高的专业技能标准,树立专业技能培养的标杆,引领专业建设、推动和催化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未来岗位的适应能力,培养适应道路与桥梁工程检测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辽宁省第二十一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道路与桥梁工程检测技术”赛项圆满落幕
View Article

06/05/2024

2024年河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程结构无损检测赛项(高职组)圆满落幕

5月25-26日,由河北省教育厅主办,河北省土木建筑职业教育集团、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承办,四川升拓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2024年河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程结构无损检测 (高职组)赛项”比赛在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四水厂路校区圆满落幕,四川升拓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大赛协办单位、合作单位,在本次大赛中充分发挥责任担当,保障各项竞赛任务顺利完赛!   本次大赛吸引了来自全省13所高职院校,26支队伍,52名学生参赛。工程结构无损检测(高职组)赛项是河北省技能大赛的一个重要赛项,主办单位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筹备,要求竞赛过程客观、公正、公平。在正式角逐前,所有参赛队伍完成了统一的报到程序,齐聚开幕式。会上介绍了本次大赛的比赛流程、比赛规则、成绩统计及设奖获奖情况,裁判组对比赛环节的竞技原则、比赛程序、竞赛时间安排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外,参赛者们还将对比赛场地进行实地勘察,以便更好地熟悉比赛环境。   本次大赛由理论竞赛和实操竞赛两个部分组成,实操竞赛分雷达缺陷测试、锚杆长度测试、钢筋保护层测试3个项目,考察参赛选手实践操作能力、工程问题分析与处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比赛现场,参赛选手沉着冷静、规范操作,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娴熟的专业技能。经过激烈比拼,大赛共评出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8个。、   四川升拓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大赛全力护航,从工程结构无损检测大赛设备的安装调试、赛项规则说明、公正执裁等各方面细节实施到位,为参赛选手最大程度发挥实力提供了保障。本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教学、赛事和产业实际应用相结合,同时也为广大职业院校师生搭建了一个展示风采、追梦圆梦的舞台,有效促进了工程结构无损检测领域技能人才的展示、交流和研习。未来,升拓检测将继续深入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积极为社会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能工巧匠,为有力营造国家尊重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建设氛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4年河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程结构无损检测赛项(高职组)圆满落幕
View Article

06/05/2024

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路桥工程专业委员会暨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职业教育分会路桥工程专业委员会2024年工作会议通知

2024年6月12日至6月15日,由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路桥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职业教育分会路桥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升拓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承办,交通运输部职业资格中心为特邀单位的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路桥工程专业委员会暨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职业教育分会路桥工程专业委员会2024工作会议将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办。   会议将围绕学习2024年全国两会精神,总结2023年路桥专委会工作,研究部署2024年工作计划;开展院校优秀成果交流与校企合作交流,全面推进路桥专业建设质量提升,共同探讨路桥工程的发展。我们诚邀全国中、高等职业院校的积极参与,期待在石家庄的相聚,携手推进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点击链接下载通知及报名表。   会务联系人及会议回执   黄磊   电话:13313118181 邮箱:h120180@163.com   杨玲   电话:18784995852 邮箱:yangl@scentralit.com   请会议代表将会议回执发送至 yangl@scentralit.com 邮箱 点击链接下载通知及报名表 点击链接下载通知及报名表 点击链接下载通知及报名表  
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路桥工程专业委员会暨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职业教育分会路桥工程专业委员会2024年工作会议通知
View Article

05/03/2024

升拓云+2.0—共创“数智试验与检监测合作伙伴联盟”,携手共济,拥抱未来!

如何用科技手段服务于企业提质、增效、降本?用信息技术为企业带来便捷?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工程试验检测模式是怎样的?“升拓云+2.0”数智试验与检、监测合作伙伴,一个灵活的、便捷的、个性化的、用户友好的服务模式已上线。     01   升拓云+2.0:创新型服务模式的开起   以 AGI 为代表的数智化时代,以及建设行业的“新常态”,为工程试验检测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为此,我公司愿与您携手结成合作伙伴,以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为基础,开放和互利共赢的心态而形成崭新的商业模式,进而促进企业的提质(能力及品质)、增效(效率及效益)、降本(采购成本及运营成本)。       02   升拓云+2.0:全面升级的智慧化解决方案   升拓检测提供数智化试验检测设备、工程物联网系统、分析管理软件以及人员培训等全方位的合作,涉及100余款产品、系统和软件。   数智化试验检测设备:数智化试验、检测设备(含混凝土及预应力结构、岩土、桩柱杆等5大类):合作伙伴拥有设备产权并取得相关能力、参数,随使用量支付软件服务费。   工程物联网系统:工程物联网系统(含边坡、桥、隧、结构等各类基础设施监测):我司为合作伙伴提供全面技术(软、硬件及现场作业)指导,助力合作伙伴获取项目实施能力。我司牵头 “集中采购”模式,大幅降低外购成本。   管理、智能分析软件:管理、智能分析软件(含试验数据和报告自动处理和上传、人员、设备、项目等信息管理等):采用 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随使用时间支付软件服务费。   03   升拓云+2.0:创新力量与市场智慧的完美融合   我们将复杂硬件简化为精炼高效的组件,大幅度降低导入成本,优化盈亏平衡点,有利于取得相应的参数,让您在享受高品质服务的同时,无需承担高昂的设备投入,真正做到轻装上阵,让资金流更顺畅地助力您的业务扩张。合作伙伴可以极低的初期投入,大幅扩展业务范围和能力。借助同步获取最新的数智化技术,可有效降低各类成本,促进企业的升级和发展。   检测参数的大幅扩充:可增加数十项 CMA 参数。   极低的初期投入成本:对于工程无损检测设备,其初期投入最低仅为常规采购方式的20%,而分析、管理类软件,其初期投入最低为零。   使用成本封顶:当合作伙伴的整体付费超过设备及软件的市场价时,自动转为买断型模式,不再继续付费。   工程物联网业务的参入及拓展:低风险、低投入涉足工程物联网领域,并通过集中采购的模式,对传感器等物料成本有望最高节约50%以上。   运营效率的提升:通过引入表单型试验数据的自动分析、实测实量等报告的自动归档分析等现代化手段,可数十倍、数百倍地提升工作效率。   数字赋能企业升级:通过引入 AI、数字孪生等技术,企业数字化能力和形象可得到有效提升。     04   升拓云+2.0:“服务+产品”模式典型案例   在新的营销模式中,我们将提供三种灵活的选项以适应不同的用户需求。   第一种--直接买断模式:客户可以像传统的销售模式一样,直接购买设备和软件的永久使用权。这种模式下,客户一次性支付全部费用,设备和软件的使用权即被完全转移给客户。   第二种--预付费充值模式:用户以较低的成本价购买设备,该设备包含足够数量的数据采集次数。当这些次数用完后,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接到的业务需求,对设备进行灵活充值以继续使用。当设备的累积使用金额达到直接买断的价格,用户便可以享受该设备上的软件数据采集和分析功能的终身免费使用权。   第三种--基础充值模式:客户以极低的成本价购买设备,该设备包含一定数量的数据采集次数,足以满足基本的升甲等参数和使用需求。与第二种模式类似,当提供的数据采集次数耗尽时,客户可以依据业务需求进行充值,软件正常使用。当设备的累积使用金额超过直接买断的价格,客户同样可以获得该设备上软件数据采集和分析功能的终身免费使用权。   新型锚杆设备——三种模式间的横向对比 配置及服务 模式一 模式二 模式三 主机及配套 ✓ ✓ ✓ 线上培训 售后检测操作视频 首次计量服务 ✓ ✓ ✓ 平板电脑 ✓ ✓ ✕ 检测能力提升服务 ✓ ✓ ✕ 免费线下服务(次) 1 1 ✕ 硬件所有权 ✓ ✓ ✓ 软件数据分析模块使用权(次) 终身 免费使用 终身 免费使用 终身 免费使用 软件数据采集模块使用权(次) 终身 免费使用 4000 240 单一模式下预计可完成检测数量(根) ∞ 500 30   05   未来,“服务+产品”模式充满潜力 随着企业上云的脚步加快,云服务成为企业的刚需。在企业需求的强驱动下 “服务+产品“模式的价值会日益明显。   从服务的角度来看,对于计划上云的企业前期的咨询、架构设计、中期的部署实施等服务显得尤为重要。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数字中国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数字产业已成为工程行业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为行业带来新的转型方向和增长点。对于全周期的“服务”需求会更加强烈,与之对应的“服务+产品”模式价值也将更加凸显。   从产品的角度来看,考虑到越来越多企业用户的需求,云服务的运维方式也从自动化向智能化演进。在帮助企业在规模、效率和复杂度方面挑战的更好的解决方案。“升拓云+2.0”不仅仅是一个服务升级,它代表着我们对卓越和创新的不懈追求。我们期待与您携手,共同开创工程行业的数智化未来!    
升拓云+2.0—共创“数智试验与检监测合作伙伴联盟”,携手共济,拥抱未来!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