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职教学科建设 助推高质量发展
- 分类:新闻资讯
- 作者:邵建东 韦清
- 来源:《中国教育报》
- 发布时间:2021-12-14 17:57
- 访问量: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占据高中及以上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伴随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推进,迫切需要厘清职业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提升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全面加强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为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和内涵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职业教育学的主要特点 一是学科定位应用性。职业教育学的研究问题与学科建设均以服务一线实践和政府决策为目的。当前,该学科下设研究方向逐渐丰富完善,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原理、比较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政策、职业教育心理学等。其中,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成果显著,代表成果有“学习领域/行动导向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项目课程”等。课程理论相关研究对于职业院校“双高计划”、国家示范校等系列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此外,近年来,职业教育教材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这为提升一线教学质量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是学科领域跨界性。职业教育学所采用的视角、方法和框架体系主要从普通教育学演绎而来,但伴随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其研究问题的日益复杂,聚焦的问题与教育现象、经济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哲学现象等密切相关,需要从跨学科视角来协同解决。基于此,职业教育学的研究理论基础囊括了教育学、心理学、劳动经济学、技术哲学、社会学、职业科学等多学科;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不局限于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而是更加多元,例如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等;研究方法不局限于文献和经验的方法,而是综合借鉴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开启了基于证据的学术研究,研究的科学性大幅提升。 三是学科边界模糊性。基于国际化的视角来审视职业教育学,可以发现其学科边界模糊。各国因其文化背景与学科历史不同,职业教育学科的范围也有较大不同。以美国为例,美国以生涯技术教育取代职业技术教育,其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也与职业技术教育高度相关,二者统称为劳动力教育。此外,美国工程教育与技术教育中研究的许多问题,也和我国职业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高度相关,例如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等相关问题。对于日本而言,则有必要关注其研究企业内教育的专家,否则不能全面把握其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状况。 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科认同存在危机。职业教育学发展至今,其研究的基本逻辑虽然开始了从概念到理论体系的探索,但占主导地位的仍是“问题逻辑”。按照传统学科标准,职业教育学尚未形成公认的独特研究对象,尚未聚焦核心且逻辑清晰的理论体系,缺乏学科独有的研究范式,忽视职业教育自身特点,没有形成特有的“理论模型和框架”。职业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即现实中的教育学)有着平行的、各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但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的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只是在一级学科“教育学”下设二级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2009年修订的第二版保持不变,这限制了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 二是学科特色还较缺乏。学科自觉性欠缺,过度关照国外研究理论和实践,忽视中国国情,导致根植中国大地的职业教育问题无法有效解决,无法创建属于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学;遵循普通教育的理论体系,模仿教育学一级学科,学科本体发展缺乏特色,甚至将职业技术教育学窄化为“职业学校教育学”,发生在学校场所之外的职业教育问题被忽视;学科研究受政策导向的影响严重,忽视学理性,缺乏严密论证,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逻辑和具体运作缺乏必要的解释力,不利于职业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 三是学术机构被边缘化。在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授权点的老牌师范大学或综合性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由于师资短缺、招生指标少等因素,发展式微,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在拥有职业技术教育学二级学位授权点的行业类高校,受“双一流”建设以及一级学科授权审核的影响,由于学校没有申请到教育学一级学科,导致学科带头人流失甚至二级学科被取消;有实力建设职业教育学的工科类高校和职业师范院校,由于教育学科的不健全和整体实力不足,短期内也很难申请到职业教育学的博士点或硕士点,从而导致科研团队的边缘化、学术骨干的流失。 四是人才培养多维挑战。当前,我国逐步形成“学士—硕士(学术+专业)—博士”的纵向职业教育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但职业教育学的人才培养,尤其是研究生培养的规模与质量还存在诸多挑战。一方面,生源结构不合理。现有生源的学科背景以教育学、外语等人文社科专业居多,理工科生源较少,而且大部分攻读“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生都出自普通教育培养体系,对职业学校和学生缺乏了解,同时也缺乏必要的职业教育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趋同。大部分学校采取纯理论型培养模式,而且研究方向更侧重于职业教育宏观层面。与工程、技术联系更为紧密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人才匮乏。部分有工科背景的,如从中职学校招来的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的专业课教师,在读期间也按照学术型硕士进行培养。 强化学科建设的对策 一是建设一级职教学科,探索特色发展逻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下,如果仍然将职业教育及其相关学科的建设置于普通教育学学科之下,实则是一条悖论。因此,要把“职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学科门类或交叉学科门类(2020年新增设)中的一级学科,下设职业教育史、职业教育原理、职业心理学、职业社会学、职业教育管理学、职业教学论、比较职业教育学等二级学科;立足本土,总结凝练本土已有的职教理论基础,适当借鉴国外先进理论与经验,在全球语境中探寻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逻辑,进而创生中国范式;坚守实践立场,把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和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促进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交互生成,进而形成职业教育实践的话语权,真正使职业教育学成为教育实践者所重视并信服的学科。 二是加强系统理论研究,完善外在制度规范。一方面,职业教育学科不断提升学术水平的关键是要从观点研究转向理论研究,逐步聚焦和深化,形成理论体系并加以巩固。因此,有必要在学术界达成共识,积极倡导开展有深度、有积淀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构建学科内外建制的互动机制。在促进内在知识体系的发展和理论体系构建的同时,提供专业研究机构、学术交流平台和资源的支持。例如,建立各类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成立全国职业教育学学科点联盟,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孕育;建立职业教育研究刊物的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学术评审机制与质量保障制度;完善职业教育研究学术规范等。 三是彰显人才培养特色,促进学科融合发展。在“双高计划”建设和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学应借助各个学校的独特资源优势,与相关特色专业实现交叉融合式发展,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实现学科发展的双赢。其一,在学科定位方面,根据各个学校的特色,将目标定位于培养行业类职业教育研究型人才。其二,在学科招生方面,职业教育学二级学科应放开招收人工智能、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专业领域的学生,拓展学科人才培养结构。其三,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应建立职业教育学院和其他专业学院协同培养的立体式框架,充分利用教育学以及其他专业学院的师资、实训设施甚至合作企业等优势资源,助推研究生的复合式成长。 作者:邵建东 韦清 来源:《中国教育报》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占据高中及以上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伴随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推进,迫切需要厘清职业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提升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全面加强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为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和内涵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职业教育学的主要特点
一是学科定位应用性。职业教育学的研究问题与学科建设均以服务一线实践和政府决策为目的。当前,该学科下设研究方向逐渐丰富完善,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原理、比较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政策、职业教育心理学等。其中,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成果显著,代表成果有“学习领域/行动导向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项目课程”等。课程理论相关研究对于职业院校“双高计划”、国家示范校等系列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此外,近年来,职业教育教材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这为提升一线教学质量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是学科领域跨界性。职业教育学所采用的视角、方法和框架体系主要从普通教育学演绎而来,但伴随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其研究问题的日益复杂,聚焦的问题与教育现象、经济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哲学现象等密切相关,需要从跨学科视角来协同解决。基于此,职业教育学的研究理论基础囊括了教育学、心理学、劳动经济学、技术哲学、社会学、职业科学等多学科;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不局限于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而是更加多元,例如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等;研究方法不局限于文献和经验的方法,而是综合借鉴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开启了基于证据的学术研究,研究的科学性大幅提升。
三是学科边界模糊性。基于国际化的视角来审视职业教育学,可以发现其学科边界模糊。各国因其文化背景与学科历史不同,职业教育学科的范围也有较大不同。以美国为例,美国以生涯技术教育取代职业技术教育,其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也与职业技术教育高度相关,二者统称为劳动力教育。此外,美国工程教育与技术教育中研究的许多问题,也和我国职业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高度相关,例如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等相关问题。对于日本而言,则有必要关注其研究企业内教育的专家,否则不能全面把握其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状况。
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科认同存在危机。职业教育学发展至今,其研究的基本逻辑虽然开始了从概念到理论体系的探索,但占主导地位的仍是“问题逻辑”。按照传统学科标准,职业教育学尚未形成公认的独特研究对象,尚未聚焦核心且逻辑清晰的理论体系,缺乏学科独有的研究范式,忽视职业教育自身特点,没有形成特有的“理论模型和框架”。职业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即现实中的教育学)有着平行的、各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但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的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只是在一级学科“教育学”下设二级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2009年修订的第二版保持不变,这限制了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
二是学科特色还较缺乏。学科自觉性欠缺,过度关照国外研究理论和实践,忽视中国国情,导致根植中国大地的职业教育问题无法有效解决,无法创建属于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学;遵循普通教育的理论体系,模仿教育学一级学科,学科本体发展缺乏特色,甚至将职业技术教育学窄化为“职业学校教育学”,发生在学校场所之外的职业教育问题被忽视;学科研究受政策导向的影响严重,忽视学理性,缺乏严密论证,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逻辑和具体运作缺乏必要的解释力,不利于职业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
三是学术机构被边缘化。在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授权点的老牌师范大学或综合性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由于师资短缺、招生指标少等因素,发展式微,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在拥有职业技术教育学二级学位授权点的行业类高校,受“双一流”建设以及一级学科授权审核的影响,由于学校没有申请到教育学一级学科,导致学科带头人流失甚至二级学科被取消;有实力建设职业教育学的工科类高校和职业师范院校,由于教育学科的不健全和整体实力不足,短期内也很难申请到职业教育学的博士点或硕士点,从而导致科研团队的边缘化、学术骨干的流失。
四是人才培养多维挑战。当前,我国逐步形成“学士—硕士(学术+专业)—博士”的纵向职业教育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但职业教育学的人才培养,尤其是研究生培养的规模与质量还存在诸多挑战。一方面,生源结构不合理。现有生源的学科背景以教育学、外语等人文社科专业居多,理工科生源较少,而且大部分攻读“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生都出自普通教育培养体系,对职业学校和学生缺乏了解,同时也缺乏必要的职业教育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趋同。大部分学校采取纯理论型培养模式,而且研究方向更侧重于职业教育宏观层面。与工程、技术联系更为紧密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人才匮乏。部分有工科背景的,如从中职学校招来的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的专业课教师,在读期间也按照学术型硕士进行培养。
强化学科建设的对策
一是建设一级职教学科,探索特色发展逻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下,如果仍然将职业教育及其相关学科的建设置于普通教育学学科之下,实则是一条悖论。因此,要把“职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学科门类或交叉学科门类(2020年新增设)中的一级学科,下设职业教育史、职业教育原理、职业心理学、职业社会学、职业教育管理学、职业教学论、比较职业教育学等二级学科;立足本土,总结凝练本土已有的职教理论基础,适当借鉴国外先进理论与经验,在全球语境中探寻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逻辑,进而创生中国范式;坚守实践立场,把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和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促进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交互生成,进而形成职业教育实践的话语权,真正使职业教育学成为教育实践者所重视并信服的学科。
二是加强系统理论研究,完善外在制度规范。一方面,职业教育学科不断提升学术水平的关键是要从观点研究转向理论研究,逐步聚焦和深化,形成理论体系并加以巩固。因此,有必要在学术界达成共识,积极倡导开展有深度、有积淀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构建学科内外建制的互动机制。在促进内在知识体系的发展和理论体系构建的同时,提供专业研究机构、学术交流平台和资源的支持。例如,建立各类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成立全国职业教育学学科点联盟,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孕育;建立职业教育研究刊物的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学术评审机制与质量保障制度;完善职业教育研究学术规范等。
三是彰显人才培养特色,促进学科融合发展。在“双高计划”建设和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学应借助各个学校的独特资源优势,与相关特色专业实现交叉融合式发展,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实现学科发展的双赢。其一,在学科定位方面,根据各个学校的特色,将目标定位于培养行业类职业教育研究型人才。其二,在学科招生方面,职业教育学二级学科应放开招收人工智能、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专业领域的学生,拓展学科人才培养结构。其三,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应建立职业教育学院和其他专业学院协同培养的立体式框架,充分利用教育学以及其他专业学院的师资、实训设施甚至合作企业等优势资源,助推研究生的复合式成长。
作者:邵建东 韦清
来源:《中国教育报》
相关资讯
Copyright © 2021 四川升拓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